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来源:m.miyupu.com 录入:谜语铺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注音:
rén shì yǒu dài xiè ,wǎng lái chéng gǔ jīn 。
jiāng shān liú shèng jì ,wǒ bèi fù dēng lín 。
shuǐ luò yú liáng qiǎn ,tiān hán mèng zé shēn 。
yáng gōng bēi shàng zài ,dú bà lèi zhān jīn 。
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答: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答: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与诸子登岘山翻译: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字词解释:
⑴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尚:一作“字”。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与诸子登岘山中心思想: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与诸子登岘山背景: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孟浩然轶事: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个人资料: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成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原文】: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注音:
rén shì yǒu dài xiè ,wǎng lái chéng gǔ jīn 。
jiāng shān liú shèng jì ,wǒ bèi fù dēng lín 。
shuǐ luò yú liáng qiǎn ,tiān hán mèng zé shēn 。
yáng gōng bēi shàng zài ,dú bà lèi zhān jīn 。
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答: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答: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与诸子登岘山翻译: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字词解释:
⑴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尚:一作“字”。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与诸子登岘山中心思想: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与诸子登岘山背景: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孟浩然轶事: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个人资料: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成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网址:http://m.iqcun.com/juzi/shiju/79307.html
下一个: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
上一个:书怀贻京邑同好
最新评论
- 银河女生 评论 发表于 2018-10-13 23:25:55
我老家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九曲弄也有这种谜语,比如:七十人到陕西 (外国电影)
相关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