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翻译
发布时间:2016-09-24 来源:m.miyupu.com 录入:谜语铺
过骊山作翻译,此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杜牧,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赏析,大家可以借鉴品读此诗~!
原文:
过骊山作
作者: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过骊山作翻译翻译:
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过骊山作翻译赏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是古人做饭用的锅。禹铸九鼎后,这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变为传国重宝。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秦昭王时,秦灭周,想迁九鼎至秦国国都长安。“始皇东游出周鼎”字面意思是秦始皇出游东方,要把周代的九鼎运到都城咸阳,“出”的意思是“使出”,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以下三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
关于第三种理解,合乎历史事实,应该说不无道理。
对于第一种理解,有人提出质疑,杜牧会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么?关于这一点,关键是看杜牧有没有民本思想。在《阿房宫赋》的末段,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复爱六国之人”不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么?
至于第二种理解,早在西汉贾宜《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语句:秦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也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结果是“黔首不愚”,而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所叙述之事肯定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虚构的事: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杜牧创作了大量怀古咏史诗,诗人通过写这些昏君的腐败和朝代的覆灭,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从中吸取教训,励精图治。所以,虽然吟咏的是前朝,着眼点仍在这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字里行间注入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这首诗也是这样,借评述古人之事,谏当朝统治者,希望接受亡秦残酷治民、治国而很快灭亡的教训,改而以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其思想含义和他的《阿房宫赋》是完全相同的。而从这一点来看,对“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的理解,选择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切合作者本意。
过骊山作翻译理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过骊山作翻译主旨及立意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过骊山作翻译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原文:
过骊山作
作者: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过骊山作翻译翻译:
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过骊山作翻译赏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是古人做饭用的锅。禹铸九鼎后,这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变为传国重宝。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秦昭王时,秦灭周,想迁九鼎至秦国国都长安。“始皇东游出周鼎”字面意思是秦始皇出游东方,要把周代的九鼎运到都城咸阳,“出”的意思是“使出”,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以下三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
关于第三种理解,合乎历史事实,应该说不无道理。
对于第一种理解,有人提出质疑,杜牧会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么?关于这一点,关键是看杜牧有没有民本思想。在《阿房宫赋》的末段,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复爱六国之人”不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么?
至于第二种理解,早在西汉贾宜《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语句:秦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也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结果是“黔首不愚”,而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所叙述之事肯定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虚构的事: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杜牧创作了大量怀古咏史诗,诗人通过写这些昏君的腐败和朝代的覆灭,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从中吸取教训,励精图治。所以,虽然吟咏的是前朝,着眼点仍在这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字里行间注入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这首诗也是这样,借评述古人之事,谏当朝统治者,希望接受亡秦残酷治民、治国而很快灭亡的教训,改而以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其思想含义和他的《阿房宫赋》是完全相同的。而从这一点来看,对“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的理解,选择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切合作者本意。
过骊山作翻译理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过骊山作翻译主旨及立意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过骊山作翻译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网址:http://m.iqcun.com/juzi/shiju/80319.html
下一个:送隐者一绝翻译
上一个:怀吴中冯秀才
最新评论
- 楚楚 评论 发表于 2018-10-18 03:35:30
这个谜语的答案我猜出来了,谁有超难的字谜啊!急需!
相关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