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柳 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m.miyupu.com 录入:谜语铺
隋堤柳 白居易,此诗是一首杂体诗,是一首即事感怀的诗作,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隋堤柳 原文:
隋堤柳,
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
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
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
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
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
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
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
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
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
翻译:无
隋堤柳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的叙事长诗,隋堤之柳在白居易的诗中,成为一种亡国追索的意象指代。诗中,白居易极尽渲染,将前朝大兴土木修凿大运河,在运河两畔广植柳树,夹岸柳绿桃红的旖旎之景象发挥到极至。不幸的是,如此一番春色烂漫、莺歌燕舞的美好画卷,没有成为百姓的福祉,反为百姓肩头沉重的负累,隋朝的基业在炀帝恣意妄为的荒淫游冶中渐渐消耗,一句“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尽致地把炀帝奴役民众、挥霍财富的骄横,以及百姓哀号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难烘托出来,隐隐透出大隋江山摇摇欲坠的忧患。紧接着,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隋末动乱的历史场面,曾经恢弘的大隋,竟然被一场剧烈的暴动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江山易代,历史兴亡的浩叹油然而生,漫漫的运河古道上,炀帝南巡游乐的龙舟船队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曾经无比繁盛喧嚣的运河,到白居易那个年代,早为沙草掩覆,为薄薄的历史尘烟笼罩,叹息与怅惘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了。大唐江山自开国起,历经“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百余年的兴盛,留下无数令后人神往的踪迹,浩大的武功也好,繁荣的文艺也罢,甚至那缱绻的爱情故事,都成了渺渺的历史影象,触手却不可及。再热烈的年代,也终究要冷却,玄宗时的那场巨变,把盛唐的那页故事翻走,无限的凄凉与落寞,剩与之后的人们去承受。藩镇的骄横跋扈,全然不将中央政权放眼里,宦官的兴风作浪,亦在销蚀着大唐所剩无几的元气。身处乱世的白居易,他的诗作里,已难觅盛唐年代的狂放不羁与浪漫幻想,充斥而入的,多是世事变迁、盛世不再的唏嘘感慨,深沉的哀伤在字里行间流露,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历史兴亡的画卷。
说到“隋堤柳”,就不得不提及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出巨大的功效。自然,隋代的运河与今日运河非同一概念,走向亦多变迁,然而,隋运河的开凿奠定下日后运河的基础。可以说,这样一个用来满足帝王个人骄奢欲望的工程,却成为后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巨擘,贯通若干水系之时,也沟通起南北经济与文化,维系着各个朝代的物资供给,亦成就了大一统的宏伟基业。运河在隋朝开凿之际名曰“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折入皖、苏,贯通邗沟,直达扬州,是隋炀帝所开凿地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运河两岸的大堤因此被称为隋堤。关于隋堤杨柳,笔记野史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运河修好之后,隋炀帝的龙舟船队沿运河南巡,浩浩荡荡向江都进发。时值初夏,隋堤上千名殿脚女香汗淋漓,怜香惜玉的炀帝与大臣商量对策,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呈上对策:在堤岸遍种垂柳,清荫交映,一可为殿脚女遮阳,二能加固新筑的河堤,其三摘下柳叶还可喂饲拉纤的羊群。隋炀帝听之大喜,随即传旨隋堤岸边的郡县连夜赶种柳树,不出数日,隋堤两岸植满了从各处抑止而来的柳树,这让好大喜功、善做政治秀的隋炀帝满心欢喜。炀帝还亲手种植一株柳树,以为垂范,作为君民同乐的见证。
看着隋堤上漫天的青幔,炀帝兴起为隋堤柳树封赏的念头,于是他说道,“朕今就赐它御姓,姓了杨罢”,并御书“杨柳”二字。从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就永久地增添了“杨柳”这一名词,相传至今。
前人有吊唁炀帝诗云:千株杨柳拂隋堤,今古繁华谁与齐!想到伤心何处是,雷塘烟树夕阳低。唐朝白居易咏“隋堤烟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水流。西有黄河东楼谁,绿影一千三百里。”
隋之后的大运河,几经沧桑变迁,尤以元、明两代的改造拓浚为巨。至元朝,将原来东西走向的河道,裁截改道为南北走向,自大都南下,流向富饶的江南,将江南的粮食、工艺品、美女源源不断输往北方。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巩固其统治,支援北疆军事前沿,将淮安以北至微山湖的运河疏浚,运河的功能进一步被放大,绵延至今。
关于运河,有一个命运与其息息相关的城市,曾经如花美眷的少女,伴着古老的运河,消磨成一位历尽人世沧桑的老妇。再怎么值得炫耀的历史资本,也成了过往云烟。这就是扬州,“故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人早已为扬州的繁华下了注解,与它浩如烟海的故事相比,如何的描绘都是枉然,且多余。扬州盛也大运河,衰亦大运河,历史捉弄了扬州——运河与长江交会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扬州成为明清时东南的大都会与经济重心,几无以复加。可是,近代铁路交通的兴起,京沪线自上海至镇江,未直接过江走扬州而往北京,而是折往南京、安徽北上,近代化的机遇与扬州擦肩而过。从此,扬州隔江眼望上海、无锡、常州等沿铁路的城市蓬勃兴盛,却无力逆转其衰败的定局,曾经的美妇,怨成光华尽逝的老妇。
今听《隋堤柳》,经由白居易之诗,联想到隋唐两代的兴亡,历代对大运河的修浚,以及维扬古城的盛衰,由古至今,一一展现,就如隋堤上的柳絮,飞扬飘散。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隋堤柳 白居易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隋堤柳 原文:
隋堤柳,
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
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
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
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
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
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
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
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
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
翻译:无
隋堤柳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的叙事长诗,隋堤之柳在白居易的诗中,成为一种亡国追索的意象指代。诗中,白居易极尽渲染,将前朝大兴土木修凿大运河,在运河两畔广植柳树,夹岸柳绿桃红的旖旎之景象发挥到极至。不幸的是,如此一番春色烂漫、莺歌燕舞的美好画卷,没有成为百姓的福祉,反为百姓肩头沉重的负累,隋朝的基业在炀帝恣意妄为的荒淫游冶中渐渐消耗,一句“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尽致地把炀帝奴役民众、挥霍财富的骄横,以及百姓哀号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难烘托出来,隐隐透出大隋江山摇摇欲坠的忧患。紧接着,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隋末动乱的历史场面,曾经恢弘的大隋,竟然被一场剧烈的暴动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江山易代,历史兴亡的浩叹油然而生,漫漫的运河古道上,炀帝南巡游乐的龙舟船队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曾经无比繁盛喧嚣的运河,到白居易那个年代,早为沙草掩覆,为薄薄的历史尘烟笼罩,叹息与怅惘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了。大唐江山自开国起,历经“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百余年的兴盛,留下无数令后人神往的踪迹,浩大的武功也好,繁荣的文艺也罢,甚至那缱绻的爱情故事,都成了渺渺的历史影象,触手却不可及。再热烈的年代,也终究要冷却,玄宗时的那场巨变,把盛唐的那页故事翻走,无限的凄凉与落寞,剩与之后的人们去承受。藩镇的骄横跋扈,全然不将中央政权放眼里,宦官的兴风作浪,亦在销蚀着大唐所剩无几的元气。身处乱世的白居易,他的诗作里,已难觅盛唐年代的狂放不羁与浪漫幻想,充斥而入的,多是世事变迁、盛世不再的唏嘘感慨,深沉的哀伤在字里行间流露,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历史兴亡的画卷。
说到“隋堤柳”,就不得不提及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出巨大的功效。自然,隋代的运河与今日运河非同一概念,走向亦多变迁,然而,隋运河的开凿奠定下日后运河的基础。可以说,这样一个用来满足帝王个人骄奢欲望的工程,却成为后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巨擘,贯通若干水系之时,也沟通起南北经济与文化,维系着各个朝代的物资供给,亦成就了大一统的宏伟基业。运河在隋朝开凿之际名曰“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折入皖、苏,贯通邗沟,直达扬州,是隋炀帝所开凿地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运河两岸的大堤因此被称为隋堤。关于隋堤杨柳,笔记野史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运河修好之后,隋炀帝的龙舟船队沿运河南巡,浩浩荡荡向江都进发。时值初夏,隋堤上千名殿脚女香汗淋漓,怜香惜玉的炀帝与大臣商量对策,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呈上对策:在堤岸遍种垂柳,清荫交映,一可为殿脚女遮阳,二能加固新筑的河堤,其三摘下柳叶还可喂饲拉纤的羊群。隋炀帝听之大喜,随即传旨隋堤岸边的郡县连夜赶种柳树,不出数日,隋堤两岸植满了从各处抑止而来的柳树,这让好大喜功、善做政治秀的隋炀帝满心欢喜。炀帝还亲手种植一株柳树,以为垂范,作为君民同乐的见证。
看着隋堤上漫天的青幔,炀帝兴起为隋堤柳树封赏的念头,于是他说道,“朕今就赐它御姓,姓了杨罢”,并御书“杨柳”二字。从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就永久地增添了“杨柳”这一名词,相传至今。
前人有吊唁炀帝诗云:千株杨柳拂隋堤,今古繁华谁与齐!想到伤心何处是,雷塘烟树夕阳低。唐朝白居易咏“隋堤烟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水流。西有黄河东楼谁,绿影一千三百里。”
隋之后的大运河,几经沧桑变迁,尤以元、明两代的改造拓浚为巨。至元朝,将原来东西走向的河道,裁截改道为南北走向,自大都南下,流向富饶的江南,将江南的粮食、工艺品、美女源源不断输往北方。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巩固其统治,支援北疆军事前沿,将淮安以北至微山湖的运河疏浚,运河的功能进一步被放大,绵延至今。
关于运河,有一个命运与其息息相关的城市,曾经如花美眷的少女,伴着古老的运河,消磨成一位历尽人世沧桑的老妇。再怎么值得炫耀的历史资本,也成了过往云烟。这就是扬州,“故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人早已为扬州的繁华下了注解,与它浩如烟海的故事相比,如何的描绘都是枉然,且多余。扬州盛也大运河,衰亦大运河,历史捉弄了扬州——运河与长江交会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扬州成为明清时东南的大都会与经济重心,几无以复加。可是,近代铁路交通的兴起,京沪线自上海至镇江,未直接过江走扬州而往北京,而是折往南京、安徽北上,近代化的机遇与扬州擦肩而过。从此,扬州隔江眼望上海、无锡、常州等沿铁路的城市蓬勃兴盛,却无力逆转其衰败的定局,曾经的美妇,怨成光华尽逝的老妇。
今听《隋堤柳》,经由白居易之诗,联想到隋唐两代的兴亡,历代对大运河的修浚,以及维扬古城的盛衰,由古至今,一一展现,就如隋堤上的柳絮,飞扬飘散。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隋堤柳 白居易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网址:http://m.iqcun.com/juzi/shiju/81647.html
下一个:江楼月 白居易
上一个:感时 白居易
最新评论
- 海鹰 评论 发表于 2018-10-23 19:19:01
隋堤柳 白居易,这个谜语太简单了,能不能出个有技术含量的!
相关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