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6 来源:m.miyupu.com 录入:谜语铺
柴静雾霾调查研究,三月初最热门的人物莫过于柴静,一位记者,却自掏腰包百万拍了一个有关于雾霾的调查纪录片,从而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柴静雾霾调查研究:
调查的念头
源于未出生已患肿瘤的女儿
追溯上一次柴静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美国产女事件还一度引发轩然大波。而在昨日的视频中,柴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3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同年10月底,据《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柴静透露当时未出生的孩子被检查出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所以她从央视离职并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打算陪伴照顾女儿。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
拍摄《穹顶之下》的想法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照顾她(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穹顶之下》全片长103分钟,柴静拿出她两年前出书所得的稿费,总共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用于该纪录片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她亲自走访中国、美国、英国多个污染现场,如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等寻找雾霾根源,还拜访了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并实地拍摄他们的治污经验。
事实上,柴静过去在央视也曾制作过污染治理报道,还曾获选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但柴静称,相比于《穹顶之下》,这些污染报道“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穹顶之下》则是对过去问题的再回访,这一次回访使柴静意识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的初衷
这本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起初,柴静的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柴静说:“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今年1月,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她在今年1月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没有想到要公开。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柴静花了一年的时间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说:“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她背负空气采样仪采样送检;她用数据视觉化展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她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她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中: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在该纪录片中柴静还尝试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公布的目的
为了自己的爱惜而行动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公众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更不能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从对英美的污染治理经验的调查中,她认为“我们怎么办”还是有路可寻的。她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希望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共识,而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这也是她的信心来源。
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柴静试着与施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电话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网友: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
柴静说:“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柴静表示,她无意于通过《穹顶之下》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她在采访中说:“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柴静自述调查雾霾的原因:
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 《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她表示,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1 关注雾霾 出于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
自去年初被曝生下女儿到去年10月证实离职央视,柴静的动向一直颇受公众关注。当时晨报就通过柴静前同事邱启明确认到,柴静在2013年底《看见》栏目停播后,便已离开央视,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女儿。
不过,柴静本人此前却一直没有对这次离职作过公开回应,直到昨日《穹顶之下》播出后,她才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透露,辞职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生病。她在辞职后打算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在《穹顶之下》的开头,她也用回忆的形式,回顾了怀孕时的经历,“听到她(女儿)心跳的一瞬间,对她没有别的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而在做麻醉手术之前,医生曾对柴静说要做好心理准备,称这么小年纪做全身麻醉有可能就醒不过来了。柴静在片中称,孩子出生后,自己还来不及抱她一下,便被抱走了。当而她再见到女儿的时候,女儿还在昏迷中。但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只是因为女儿太胖,麻醉的时候扎了很多针眼才找到静脉。柴静感慨,“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健康就好。”
事实上,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完全是用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中。她表示,制作这一公益视频的一大动机,就是源于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片中,柴静毫不掩饰女儿对自己拍摄这一视频的影响,“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儿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她在人民网的采访中也承认:“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2 自掏百万 调查近一年追问雾霾治理
这一调查视频的上线,也是柴静离职后的首度公开亮相。整片除了对近一年来的雾霾状况进行了数据化的对比分析外,柴静还发挥了自己采访的特长,拜访了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采访中柴静表示,这部纪录片风格浓郁的调查视频,只是个人的调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质,费时将近一年,花费则差不多一百万左右,都是自己投资的,主要靠自己之前出书的稿费。她还强调,这一年她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这些专家,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
据悉,为了完成这些难度不小的调查,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穹顶之下》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柴静说,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她已将整理的资料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全国人大法工委方已逐字看完并附上建议返还给她,表示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同样收到资料,并表示欢迎更多探讨。
3 点击爆棚 环境问题引发不少人共鸣
昨日,《穹顶之下》 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截至记者昨晚20点30分发稿时,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这个数字如何理解?《纸牌屋》第二季开播时,一周的点击只有2000万上下,《穹顶之下》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同时,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
可以说,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不少网友认为,成为妈妈后,柴静的力量似乎更强了,也证明了柴静这次的“复出”非常成功。同时,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昨日的网络热点。
不过,对于自己未来是否会成立个人公司制作节目,柴静则予以了否认,称这次的调查纪录片,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质,与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记录和分析的工作。”
4 质疑之声 以女儿病情开场是否客观
《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柴静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一位曾经参加柴静模拟演讲的记者昨天在《这一年,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中叙述道,柴静的家人很支持她讲出孩子的故事,但出于新闻客观性的考量,柴静曾经很犹豫:“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昨日,当人民网记者问柴静,以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是否有顾虑?她这样回答:“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柴静对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
柴静个人资料: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在山西临汾,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1] 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雾霾调查研究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丰富的范文尽在:范文大全!
添加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免费推送!
柴静雾霾调查研究:
调查的念头
源于未出生已患肿瘤的女儿
追溯上一次柴静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美国产女事件还一度引发轩然大波。而在昨日的视频中,柴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3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同年10月底,据《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柴静透露当时未出生的孩子被检查出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所以她从央视离职并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打算陪伴照顾女儿。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
拍摄《穹顶之下》的想法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照顾她(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穹顶之下》全片长103分钟,柴静拿出她两年前出书所得的稿费,总共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用于该纪录片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她亲自走访中国、美国、英国多个污染现场,如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等寻找雾霾根源,还拜访了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并实地拍摄他们的治污经验。
事实上,柴静过去在央视也曾制作过污染治理报道,还曾获选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但柴静称,相比于《穹顶之下》,这些污染报道“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穹顶之下》则是对过去问题的再回访,这一次回访使柴静意识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的初衷
这本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起初,柴静的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柴静说:“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今年1月,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她在今年1月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没有想到要公开。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柴静花了一年的时间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说:“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她背负空气采样仪采样送检;她用数据视觉化展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她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她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中:一艘海轮排放的PM2.5几乎等于50万辆货车。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在该纪录片中柴静还尝试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公布的目的
为了自己的爱惜而行动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公众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更不能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从对英美的污染治理经验的调查中,她认为“我们怎么办”还是有路可寻的。她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希望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共识,而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这也是她的信心来源。
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柴静试着与施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电话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网友: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
柴静说:“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柴静表示,她无意于通过《穹顶之下》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她在采访中说:“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柴静自述调查雾霾的原因:
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 《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她表示,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1 关注雾霾 出于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
自去年初被曝生下女儿到去年10月证实离职央视,柴静的动向一直颇受公众关注。当时晨报就通过柴静前同事邱启明确认到,柴静在2013年底《看见》栏目停播后,便已离开央视,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女儿。
不过,柴静本人此前却一直没有对这次离职作过公开回应,直到昨日《穹顶之下》播出后,她才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透露,辞职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生病。她在辞职后打算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在《穹顶之下》的开头,她也用回忆的形式,回顾了怀孕时的经历,“听到她(女儿)心跳的一瞬间,对她没有别的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而在做麻醉手术之前,医生曾对柴静说要做好心理准备,称这么小年纪做全身麻醉有可能就醒不过来了。柴静在片中称,孩子出生后,自己还来不及抱她一下,便被抱走了。当而她再见到女儿的时候,女儿还在昏迷中。但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只是因为女儿太胖,麻醉的时候扎了很多针眼才找到静脉。柴静感慨,“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健康就好。”
事实上,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完全是用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中。她表示,制作这一公益视频的一大动机,就是源于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片中,柴静毫不掩饰女儿对自己拍摄这一视频的影响,“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儿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她在人民网的采访中也承认:“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2 自掏百万 调查近一年追问雾霾治理
这一调查视频的上线,也是柴静离职后的首度公开亮相。整片除了对近一年来的雾霾状况进行了数据化的对比分析外,柴静还发挥了自己采访的特长,拜访了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采访中柴静表示,这部纪录片风格浓郁的调查视频,只是个人的调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质,费时将近一年,花费则差不多一百万左右,都是自己投资的,主要靠自己之前出书的稿费。她还强调,这一年她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这些专家,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
据悉,为了完成这些难度不小的调查,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穹顶之下》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柴静说,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她已将整理的资料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全国人大法工委方已逐字看完并附上建议返还给她,表示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同样收到资料,并表示欢迎更多探讨。
3 点击爆棚 环境问题引发不少人共鸣
昨日,《穹顶之下》 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截至记者昨晚20点30分发稿时,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这个数字如何理解?《纸牌屋》第二季开播时,一周的点击只有2000万上下,《穹顶之下》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同时,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
可以说,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不少网友认为,成为妈妈后,柴静的力量似乎更强了,也证明了柴静这次的“复出”非常成功。同时,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昨日的网络热点。
不过,对于自己未来是否会成立个人公司制作节目,柴静则予以了否认,称这次的调查纪录片,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质,与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记录和分析的工作。”
4 质疑之声 以女儿病情开场是否客观
《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柴静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一位曾经参加柴静模拟演讲的记者昨天在《这一年,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中叙述道,柴静的家人很支持她讲出孩子的故事,但出于新闻客观性的考量,柴静曾经很犹豫:“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昨日,当人民网记者问柴静,以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是否有顾虑?她这样回答:“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柴静对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
柴静个人资料: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在山西临汾,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1] 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雾霾调查研究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丰富的范文尽在:范文大全!
添加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免费推送!
网址:http://m.iqcun.com/juzi/fanwen/51485.html
下一个:小学生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上一个:ktv服务员培训计划
最新评论
- 冷月无声 评论 发表于 2018-06-24 03:54:53
长治久安 (省区名)猜字谜 是什么啊?
相关范文大全